国务院最新发布重要文件:国发〔2021〕26号通知

国务院最新发布重要文件:国发〔2021〕26号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已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为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税务政策>国务院最新发布重要文件:国发〔2021〕26号通知
国务院最新发布重要文件:国发〔2021〕26号通知

e9f344cf-2157-46da-a32e-c786592ba72e.png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已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为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现    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的重要意义

       

行政处罚法是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对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体现和巩固了近年来行政执法领域取得的重大改革成果,回应了当前的执法实践需要,明确了行政处罚的定义,扩充了行政处罚种类,完善了行政处罚程序,强化了行政执法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施行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作出具体部署,扎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


         二、加强学习、培训和宣传工作


      (一)开展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培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行政处罚法,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做到依法行政并自觉接受监督。各地区、各部门要将行政处罚法纳入行政执法培训内容,作为行政执法人员的必修课,使行政执法人员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行政处罚职能。各地区、各部门要于2022年6月前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并持续做好新上岗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将行政处罚法宣传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八五”普法规划,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宣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全民守法意识,引导各方面监督行政处罚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要求,落实有关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主体责任,深入开展行政执法人员、行政复议人员等以案释法活动。


        三、依法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


      (三)加强立法释法有关工作。起草法律、法规、规章草案时,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实施惩戒的,要依法设定行政处罚,不得以其他行政管理措施的名义变相设定,规避行政处罚设定的要求。对上位法设定的行政处罚作出具体规定的,不得通过增减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和行政处罚种类、在法定幅度之外调整罚款上下限等方式层层加码或者“立法放水”。对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中的行政管理措施是否属于行政处罚有争议的,要依法及时予以解释答复或者提请有权机关解释答复。


     (四)依法合理设定罚款数额。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国务院部门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按照国务院规定的限额设定一定数额的罚款。部门规章设定罚款,要坚持过罚相当,罚款数额要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该严的要严,该轻的要轻。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罚款规定的,部门规章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依法先以部门规章设定罚款的,设定的罚款数额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且不得超过法律、行政法规对相似违法行为的罚款数额,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设定的罚款数额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超过上述限额的,要报国务院批准。上述情况下,部门规章实施一定时间后,需要继续实施其所设定的罚款且需要上升为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部门要及时报请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或者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本通知印发后,修改部门规章时,要结合实际研究调整罚款数额的必要性,该降低的要降低,确需提高的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在限额范围内提高。地方政府规章设定罚款的限额,依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规定。


     (五)强化定期评估和合法性审核。国务院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行政处罚定期评估制度,结合立法计划规划每5年分类、分批组织一次评估。对评估发现有不符合上位法规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显过罚不当、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等情形的行政处罚规定,要及时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自行或者建议有权机关予以修改、废止。要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违法规定行政处罚的,相关规定一律无效,不得作为行政处罚依据。


        四、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的实施


     (六)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行政处罚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执法为民,通过行政处罚预防、纠正和惩戒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得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得为了处罚而处罚,坚决杜绝逐利执法,严禁下达罚没指标。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会同司法行政等部门按规定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要持续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坚决避免运动式执法等执法乱象。


     (七)细化管辖、立案、听证、执行等程序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结合实际制定、修改行政处罚配套制度,确保行政处罚法的有关程序要求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地域管辖、职能管辖等规定,建立健全管辖争议解决机制。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属于同一主管部门,发生行政处罚管辖争议、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指定管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属于不同主管部门,发生行政处罚管辖争议、协商不成的,司法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单位进行协调,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做好指定管辖工作。要建立健全立案制度、完善立案标准,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按规定及时立案并严格遵守办案时限要求,确保案件得到及时有效查处。确需通过立法对办案期限作出特别规定的,要符合有利于及时查清案件事实、尽快纠正违法行为、迅速恢复正常行政管理秩序的要求。要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则,细化听证范围和流程,严格落实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规定。要逐步提高送达地址确认书的利用率,细化电子送达工作流程,大力推进通过电子支付系统缴纳罚款,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


     (八)规范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和使用。行政机关设置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要确保符合标准、设置合理、标志明显,严禁违法要求当事人承担或者分摊设置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的费用,严禁交由市场主体设置电子技术监控设备并由市场主体直接或者间接收取罚款。除有证据证明当事人存在破坏或者恶意干扰电子技术监控设备、伪造或者篡改数据等过错的,不得因设备不正常运行给予其行政处罚。要定期对利用电子技术监控设备取证的行政处罚决定进行数据分析;对同一区域内的高频违法行为,要综合分析研判原因,推动源头治理,需要改进行政管理行为的,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杜绝以罚代管。要严格限制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收集信息的使用范围,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


     (九)坚持行政处罚宽严相济。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推行行政裁量基准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确保过罚相当,防止畸轻畸重。行政机关不得在未查明违法事实的情况下,对一定区域、领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一刀切”实施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等行政处罚。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的要求,全面落实“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规定,根据实际制定发布多个领域的包容免罚清单;对当事人违法行为依法免予行政处罚的,采取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教育、引导、督促其自觉守法。要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行政机关对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行为依法快速从重处罚时,也要依法合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十)健全法律责任衔接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细化责令退赔违法所得制度,依法合理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当事人主动退赔,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依法予以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要全面贯彻落实《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加强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协调配合,按规定畅通案件移送渠道,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证据认定保全、信息共享、工作协助等机制,统筹解决涉案物品归口处置和检验鉴定等问题。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对有案不移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持续改革行政处罚体制机制

     (十一)纵深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统筹协调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建立健全配套制度,组织编制并公开本地区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统筹考虑综合性专业性以及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探索开展更大范围、更多领域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检查权、行政强制权。建立健全综合行政执法机关与业务主管部门、其他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同时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的,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确保有序衔接,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十二)积极稳妥赋权乡镇街道实施行政处罚。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授权、委托、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方式向能够有效承接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赋权,要注重听取基层意见,关注基层需求,积极稳妥、科学合理下放行政处罚权,成熟一批、下放一批,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要定期组织评估,需要调整的及时调整。有关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加强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政处罚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评议考核等配套制度,持续开展业务培训,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不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十三)规范委托行政处罚。委托行政处罚要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严格依法采用书面委托形式,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组织要将委托书向社会公布。对已经委托行政处罚,但是不符合行政处罚法要求的,要及时清理;不符合书面委托规定、确需继续实施的,要依法及时完善相关手续。委托行政机关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实行垂直管理的上级行政机关备案委托书,司法行政等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


     (十四)提升行政执法合力。逐步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复制推广“综合查一次”经验,探索推行多个行政机关同一时间、针对同一执法对象开展联合检查、调查,防止执法扰民。要健全行政处罚协助制度,明确协助的实施主体、时限要求、工作程序等内容。对其他行政机关请求协助、属于自身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积极履行协助职责,不得无故拒绝、拖延;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的,由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依规予以处理。要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先行推进高频行政处罚事项协助,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有关地区可积极探索跨区域执法一体化合作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行政处罚预警通报机制,完善管辖、调查、执行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六、加强对实施行政处罚的监督


     (十五)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要加快建设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创新监督方式,强化全方位、全流程监督,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要完善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执法行为动态监测、行政处罚案卷评查、重大问题调查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机制,更新行政处罚文书格式文本,完善办案信息系统,加大对行政处罚的层级监督力度,切实整治有案不立、有案不移、久查不结、过罚不当、怠于执行等顽瘴痼疾,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同类问题,及时研究规范。要完善评议考核、统计分析制度,不得以处罚数量、罚没数额等指标作为主要考核依据。要综合评估行政处罚对维护经济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作用,探索建立行政处罚绩效评估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队伍建设,确保力量配备、工作条件、能力水平与工作任务相适应。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相关行政立法,规范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梳理总结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的经验做法,及时将重要情况和问题报送司法部。司法部要加强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各地区、各部门抓好贯彻实施工作,组织开展行政处罚法贯彻实施情况检查,重大情况及时报国务院。此前发布的国务院文件有关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国务院

                                                                                                                                                      2021年11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专业税务问题免费咨询。
现在扫码回复“ 我要咨询税务问题 ”,立即联系税务老师。

目前30万+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91财税www.91cs.net提供全链条企业服务,帮助您解决各类企业疑难问题】

标签: 财税政策
分享:
经典案例 查看更多
自然人代开,轻松解决发票问题,助力个人创业

自然人代开,轻松解决发票问题,助力个人创业

探索自然人代开服务,了解它如何成为个人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的一大利器。通过这个简便高效的途径,解决了很多人的发票问题,助力个人与企业合作,实现更大的商业机会。

2025-01-24
问答专区 查看更多
1股份分红后的财务规划要点有哪些?
资金补充:如果现金分红导致资金紧张,公司需要考虑通过合理的方式补充资金,如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等。 再投资规划:对于留存利润,要制定合理的再投资计划,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利用,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价值。 财务指标调整:分红后,公司的一些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会发生变化,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重新评估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衡量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公司如何决定股份分红的比例?
盈利状况:公司通常会根据自身的盈利水平来确定分红比例。如果盈利较多,且有足够的留存收益用于公司的持续发展,可能会适当提高分红比例,以回报股东。 发展战略:如果公司处于快速扩张期,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并购等,可能会降低分红比例,将更多的利润用于再投资。 股东意愿:公司也会考虑股东的期望和要求。一些股东可能更看重短期的投资回报,希望有较高的分红比例;而另一些股东可能更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愿意放弃部分短期分红。
3股份分红对公司现金流有什么影响?
现金分红会导致公司现金流出。公司需要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或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支持分红。如果公司现金流紧张,大规模的现金分红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和未来发展的资金投入。例如,一个正处于扩张阶段的公司,大量现金用于分红后,可能会导致资金不足,无法及时开展新的项目。
4股份分红在财务报表上如何体现?
对于发放分红的公司:在利润分配表中,减少未分配利润。同时,在负债方面,如果是现金分红,应付股利减少;如果是股票分红,会增加股本和资本公积(在送股情况下)。例如,公司宣布现金分红 100 万元,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为未分配利润减少 100 万元,应付股利减少 100 万元。 对于收到分红的股东:如果是个人股东,不影响公司的财务报表,个人将收到的分红作为投资收益记录。如果是企业股东,在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增加(现金分红情况),在利润表中,投资收益增加。
5股份分红的税务申报是怎样的?
个人所得税:支付股息红利的企业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需要在支付股息红利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并在规定的期限内申报缴纳。一般通过自然人电子税务局(扣缴端)等渠道进行申报。 企业所得税:如果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将其纳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如果符合免税条件,也需要在申报时进行相应的免税申报和说明。
6股份分红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哪些?
如前面提到的,个人股东从上市公司取得股息红利,根据持股期限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 对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息红利,个人股东也参照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 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从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分配的利润,直接投资于鼓励类投资项目,实行递延纳税政策,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
7如何确定股份分红的计税依据?
对于个人股东,计税依据是实际取得的股息、红利金额。对于企业股东,在符合免税条件下,计税依据为 0;在需要纳税的情况下,计税依据为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例如,某企业从另一居民企业取得股息红利收入 10 万元,符合免税条件,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这 10 万元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8股份分红需要缴纳哪些税?
个人所得税:个人股东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一般情况下,按 20% 的税率征收。例如,个人股东收到股息红利 1000 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00 元(1000×20%)。但如果是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根据持股期限不同,有税收优惠政策。持股期限超过 1 年的,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持股期限在 1 个月以内(含 1 个月)的,其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持股期限在 1 个月以上至 1 年(含 1 年)的,暂减按 50%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所得税: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这些条件包括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都是居民企业,并且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等。但如果是居民企业取得非居民企业的股息红利,或者非居民企业取得中国居民企业的股息红利(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可能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或预提所得税。
9股权转让后的财务整合要点有哪些?
财务制度整合:统一双方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体系,确保财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资金管理整合:对资金进行统筹规划,优化资金配置,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等环节。 财务人员整合:合理安排双方的财务人员,通过培训、沟通等方式使财务团队能够有效协作,为企业的整体财务目标服务。
10如何进行股权转让的财务尽职调查?
财务状况审查:包括审查目标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核实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负债的准确性,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可能性、存货的价值等。 税务情况审查:了解目标公司的纳税情况,是否存在税务纠纷、未缴税款等,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可持续性。 财务内部控制审查:评估目标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如资金审批流程、财务报告编制流程等,判断其财务数据的可靠性。
11股权转让的财务风险有哪些?
估值风险:如果股权估值过高,受让方可能支付过多资金,影响未来财务状况和投资回报率;若估值过低,转让方可能遭受损失。 支付风险:如果受让方采用分期付款等方式,转让方可能面临受让方违约、无法按时收到全部款项的风险。对于受让方而言,如果资金筹集不到位,可能无法完成支付。 或有负债风险:转让方可能未完全披露公司的债务或潜在的法律责任,受让方在接手股权后可能需要承担这些额外的财务负担。
12股权转让在财务报表上如何体现?
对于转让方:如果是公司转让股权,在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减少,相应的货币资金(或其他收到对价的资产)增加,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如果是个人转让股权,不涉及公司财务报表的直接变化,但公司需要记录股权结构的变更。 对于受让方: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减少货币资金(或增加负债,如果是通过负债方式支付对价)。
13跨境股权转让的税务情况有何特殊之处?
外国企业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如果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可能需要就转让所得缴纳 10% 的预提所得税。 跨境股权转让还可能涉及税收协定的适用问题。根据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签订的税收协定,可能会有不同的税收减免、税率优惠或征税权划分等规定。
14股权转让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
符合条件的股权收购可以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如收购企业购买的股权不低于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的 50%,且收购企业在该股权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 85%,可以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 个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转让从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转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限售股除外)。
15如何确定股权转让的成本(原值)?
以现金出资方式取得的股权,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取得股权直接相关的合理税费之和确认股权原值。 以非货币性资产出资方式取得的股权,按照税务机关认可或核定的投资入股时非货币性资产价格与取得股权直接相关的合理税费之和确认股权原值。 通过无偿让渡方式取得股权,具备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项所列情形的(继承或将股权转让给其能提供具有法律效力身份关系证明的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对转让人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按取得股权发生的合理税费与原持有人的股权原值之和确认股权原值。
关于91财税
网站建设 营销推广 SEO
税务筹划
有限公司 个体核定 灵活用工 自然人代开
财税服务
财税顾问
税务知识
税务政策 税务资讯 常见问题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18335162499

固定电话:1833516249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盈创动力园区-E座

邮箱: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19-2023 91cs.net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11823号-1

客服微信 ×

立即扫描,添加客服微信